SyuanYu 1 dag sedan
förälder
incheckning
1838662aaa

+ 142 - 0
content/features/jared-liang/index copy.md

@@ -0,0 +1,142 @@
+---
+title: "專訪:Jared Liang|AI 時代的行銷新戰場"
+date: "2025-09-05T00:00:00+08:00"  # 先給今天較早的時間,避免「未來」
+draft: fals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先發佈,確保會輸出
+type: "features"
+# layout: "features"                # 先拿掉(不影響網址;單篇會自動找 layouts/features/single.html)
+summary: ""
+image: "/features/jared-liang/image_1.jpeg"
+tags: ["專訪","AI","行銷"]
+url: "/features/jared-liang/"     # 建議先拿掉,避免和預設路徑衝突
+---
+
+_AI 時代下,品牌與中小企業如何被 AI 收錄與認識?_
+
+在生成式 AI 盛行的今天,消費者獲取資訊的方式正在被重新定義。  
+我們專訪了 **ChoozMo 的 Jared Liang**,一同探討品牌與中小企業,該如何在 AI 的浪潮中被「收錄」、被看見。
+
+ 
+
+{{< figure src="image_1.jpeg" alt="Jared 專訪形象照" class="float-right" >}}
+
+{{< box class="quote-accent" >}}
+「讓品牌進入 AI 的知識庫,就像是讓它出現在新的搜尋引擎世界裡。」-Jared
+{{< /box >}}
+
+Jared 提到,這已經不只是傳統行銷的延伸,而是一個新的必爭之地。  
+
+他以 **集仕多 (ChoozMo)** 為例:過去我們會思考怎麼在 Google 搜尋排名靠前,但現在更重要的是,**如何讓 AI 模型在回答時,能夠自然地提及並引用品牌**。  
+
+這意味著,中小企業不能再只依靠傳統廣告,而是要學會和 AI 的知識收錄機制 對話,才能真正被未來的消費者看見;做法其實很簡單:把每個主題改成一問一答,一開始先用一句話重點講清楚;接著列出 2~3 個關鍵重點,並附上來源或數字。整篇用清楚的標題與小標分段,並連到站內與外部可信資料。頁面放上簡短摘要與關鍵字,幫助系統與 AI 更快理解內容。記得固定更新、標上日期,讓讀者放心也提高被採信的機會。最後,整理成容易複製的重點卡或示範段落(附來源與授權說明),讓 AI 在回答相關問題時,能自然引用你並帶出品牌連結。
+
+### 為什麼「被 AI 收錄」等於新一代曝光?
+
+- **使用情境轉移**:使用者越來越習慣直接問 AI,而不是逐頁比對搜尋結果。  
+- **答案型分發**:AI 回覆會彙整重點並「引用可信來源」。能被引用,才有機會被看見。  
+- **內容結構化**:AI 需要清晰的知識節點與上下文連結,勝過單篇長文。
+
+> 重點:**符合 AI 可解析、可引用的內容結構**,是品牌必備能力。
+
+
+## 數據分析的重要性  
+
+{{< figure src="image_2.jpg" alt="ChoozMo 系統圖片" class="float-left" >}}
+
+ChoozMo 提供各種數據分析工具,能精準判斷 **「哪些主題最適合被 GPT 收錄」**,並幫助品牌決定該如何設計介紹內容,讓資訊更容易被 AI 辨識與學習。
+
+這些工具不只是把資料收集起來而已,而是會進一步分析市場趨勢、關鍵字動態與競爭對手的內容策略,協助企業找出最值得投入的切入點。對中小企業來說,這相當於擁有一個「AI 導航儀」,能避免花時間寫沒人關心的內容,轉而聚焦在真正能被搜尋、被引用的議題上。
+
+同時,ChoozMo 的系統也會提供結構化的寫作建議,像是段落長度、標題層級、數據引用方式等,讓內容不僅好讀,更容易進入 AI 模型的知識庫。換句話說,它幫助品牌把知識「翻譯」成 AI 能快速理解的格式,進一步提高被引用與擴散的機會。
+
+Jared 補充說:  
+> 「數據能讓我們知道市場正在討論什麼,  
+>  同時也能判斷哪些內容缺口值得填補。  
+>  把品牌放進這些缺口,就像是把旗幟插在一個新的領地上。」
+
+**Q:你們怎麼決定要寫什麼?**  
+**Jared:** 我們先看大家「真的在問什麼」。工具會把論壇、社群、客服紀錄、搜尋建議等問題彙整成一份清單,標出熱度與價值。接著挑出品牌最能回答、而市場又缺少好答案的題目,這些就是第一波要做的內容。
+
+**Q:內容要怎麼寫,AI 比較讀得懂?**  
+**Jared:** 一題一頁,開頭先用一句話講重點,下面放 2~3 個關鍵說明與數字,再加一個簡單的示範或表格。標題、小標清楚,彼此有連結;有參考來源就附上,方便被引用。這樣做,AI 會更容易抓到重點,人也看得快。
+
+**Q:怎麼判斷成效?**  
+**Jared:** 我們看三件事:  
+1) **有沒有被提到**——測問相關問題,AI 是否自然提到品牌;  
+2) **有沒有被引用**——AI 回答裡是否引用你的片段或數字;  
+3) **有沒有帶來行動**——從這些頁面進來的人,有沒有留下詢問、訂閱或試用。  
+如果沒有,我們會回頭調整題目、結構或示範。
+
+**Q:可以舉個實際例子嗎?**  
+**Jared:** 例如大家常問「某功能到底適不適合我的店?」我們就做一頁:「先看三件事」的快速檢查表,下面放兩個真實情境與數據範例,最後附上延伸閱讀。這種頁面很容易被引用,因為它直接回答了使用者的疑問。
+
+**ChoozMo 的分析報告會提供:**  
+- **主題熱度**:這題目前討論多不多、值得不值得做。  
+- **常見問句**:同一主題下,使用者最常怎麼問。  
+- **內容缺口**:別人沒回答好的點,你可以補。  
+- **參考來源建議**:可引用的研究或數字,寫文時直接用。
+
+> 「不要追求一次寫百科全書。先把 10 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寫好、寫清楚,通常就會看到變化。」-Jared
+
+
+## 被 AI 收錄,等於進入新時代  
+
+在 AI 的知識體系裡被記住,不僅僅是 SEO 的下一步,更是一種「品牌新生態定位」。這對中小企業尤其重要,因為他們可以藉由 **正確的主題策略**,快速與大型品牌站上同一個起跑點。  
+
+{{< figure src="image_3.jpg" alt="被 ChatGPT 收錄的 Google 搜尋結果" class="float-left" >}}
+
+被 AI 收錄,其實就是在新的資訊地圖上「佔一個座標」。當使用者問到你的領域,AI 是否會把你當成一個可靠的答案、案例或參考來源。Jared 說,傳統做法是拚關鍵字與廣告曝光;現在更有效的方法,是讓內容本身能被機器與人同時理解:**清楚提問、直接回答、附上可信依據**,並且持續更新。
+
+他把「被看見」拆成三種方式:**被引用、被推薦、被當成例子**。  
+- **被引用**:你提供的說法或數字,被直接帶入 AI 的回覆。  
+- **被推薦**:AI 把你列為可延伸閱讀的來源。  
+- **被當成例子**:你的做法成為示範情境,被拿來說明概念。  
+
+要做到這三點,Jared 建議先建立一小套「一頁一答」的知識庫,每頁聚焦一個問題,用一句話先講重點,再補上 2~3 個關鍵說明與真實案例。標題與小標要清楚直白,像是會被直接問出口的句子;內容裡要固定出現**一致的品牌名稱與簡短定位**(例如「Choozmo-專做 XXX 的數據工具」),讓系統更快把品牌與主題連結起來。
+
+對小型品牌來說,**窄題深挖**尤其關鍵。越是具體、越貼近使用情境的主題,越容易脫穎而出──例如「外送新店如何在 30 天內拿到第一批回頭客」這種題目,就比「餐飲行銷指南」更容易被採用。Jared 也強調要把**第一手素材**做成可引用的段落:訪談片段、實驗結果、操作步驟、前後對比數據,這些都是 AI 衷愛的內容格式。
+
+> 「先把你最擅長、最常被問到的 10 個問題寫好。讓人一看就懂、讓機器一掃就抓到重點,你就已經贏在起跑點。」-Jared
+
+最後,不要忘記用簡單的方式**量測與調整**:固定每週用常見問句測試 AI 的回答,有沒有提到你;觀察從這些答案頁進來的流量與詢問;沒被提到時,回頭檢視題目是否夠明確、內容是否有可引用的段落。當你持續補齊這些「知識座標」,就會在新時代的資訊地圖上,為品牌畫出一條清楚的路徑。
+
+
+## 結語  
+
+AI 正在重塑行銷規則。而 Jared 與 ChoozMo 提供的策略,正是幫助品牌 **在 AI 世界裡被看見的關鍵**。  
+
+過去的數位行銷著重於 **搜尋引擎最佳化(SEO)**、**廣告投放** 與 **社群經營**;然而在生成式 AI 的時代,品牌要思考的不只是「怎麼被找到」,而是「怎麼被 AI 自然引用」。這意味著內容需要更 **精準聚焦**、更 **結構化**,並能快速回答使用者的核心問題。  
+
+ChoozMo 的方法,就像為品牌打造一套 **AI 內容地圖**:  
+
+- **找對入口**:透過數據分析,判斷市場熱點與缺口。  
+- **寫對內容**:用簡明扼要的架構,讓 AI 容易吸收與引用。  
+- **驗證成果**:追蹤 AI 是否提及品牌、引用內容,以及是否轉換成實際行動。  
+
+這種策略,讓中小企業不需要與大品牌拼廣告預算,而能憑藉 **正確的內容設計** 在 AI 的新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。  
+
+
+{{< figure src="image_4.jpg" alt="ChoozMo|Jared Liang" >}}
+
+專訪最後,Jared 強調:  
+> 「未來的行銷工作,不再是單純對人說話,而是要同時對 AI 說話。」  
+
+換句話說,好的內容不只要打動讀者,還要能被系統快速讀懂、記住、引用。與其追求一次寫到百科全書,不如建立一個能持續長大的「小型知識庫」:每次解決一個真問題,留下清楚的答案、可驗證的數字、與簡短的示範。這些就像是座標,讓 AI 在回答時能找到你、提到你。
+
+**現在就能做的三件事:**  
+1. 列出你的受眾最常問的 **10 個問題**,每題寫成一頁、先給一句重點。  
+2. 在答案裡放 **2~3 個關鍵說明與數字**,並附上來源連結。  
+3. 每週檢查一次:AI 回答相關問題時,**是否提到你、是否引用你的段落**;若沒有,就回頭調整題目與內容結構。
+
+**衡量成效,看三個指標:**  
+- **被提及**:AI 回覆裡自然提到品牌或產品。  
+- **被引用**:你的關鍵段落、數字、範例被帶入回答。  
+- **帶來行動**:從這些答案頁進來的使用者,有沒有留下詢問、訂閱或試用。
+
+**常見的陷阱要避免:**  
+- 題目太大、內容太空;  
+- 沒有明確結論與數據;  
+- 很久沒更新、沒有標示時間。  
+
+把內容做小、做深、做持續,中小企業同樣能在新一代的資訊地圖上佔有一席之地。Jared 說,最重要的是開始行動:**從第一個問題開始,讓每一篇內容都成為能被引用的答案。**
+
+---

+ 35 - 108
content/features/jared-liang/index.md

@@ -1,142 +1,69 @@
 ---
-title: "專訪:Jared Liang|AI 時代的行銷新戰場"
-date: "2025-09-05T00:00:00+08:00"  # 先給今天較早的時間,避免「未來」
-draft: fals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先發佈,確保會輸出
+title: "AI 行銷新戰場:ChoozMo 創辦人 Jared Liang 談品牌如何在 AI 時代被看見"
+date: "2025-09-05T00:00:00+08:00"
+draft: false
 type: "features"
-# layout: "features"                # 先拿掉(不影響網址;單篇會自動找 layouts/features/single.html)
-summary: ""
+summary: "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行銷的規則。ChoozMo 創辦人 Jared Liang 分享他對產業轉型的觀察,並分析中小企業如何在 AI 的知識體系裡建立位置。"
 image: "/features/jared-liang/image_1.jpeg"
-tags: ["專訪","AI","行銷"]
-url: "/features/jared-liang/"     # 建議先拿掉,避免和預設路徑衝突
+tags: ["AI", "行銷", "專題"]
 ---
 
-_AI 時代下,品牌與中小企業如何被 AI 收錄與認識?_
+在生成式 AI 帶來巨大變化的此刻,品牌如何在資訊洪流中被看見,成為中小企業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。搜尋引擎優化、廣告投放與社群經營曾是行銷的三大支柱,但隨著 ChatGPT、Gemini 等工具普及,使用者不再逐頁瀏覽搜尋結果,而是直接向 AI 提問。這樣的使用習慣,正悄悄重塑行銷規則。
 
-在生成式 AI 盛行的今天,消費者獲取資訊的方式正在被重新定義。  
-我們專訪了 **ChoozMo 的 Jared Liang**,一同探討品牌與中小企業,該如何在 AI 的浪潮中被「收錄」、被看見。
+我們專訪了 ChoozMo 創辦人 Jared Liang。多年來,他深耕數位行銷領域,觀察到產業正面臨一場根本性的轉變。他直言,未來品牌的能見度將不再只是比拼廣告預算,而是取決於 AI 是否願意「引用」與「記住」你的內容。
 
- 
+{{< figure src="image_1.jpeg" alt="Jared Liang" class="float-right" >}}
 
-{{< figure src="image_1.jpeg" alt="Jared 專訪形象照" class="float-right" >}}
+### 從 SEO 到 AI 收錄
 
-{{< box class="quote-accent" >}}
-「讓品牌進入 AI 的知識庫,就像是讓它出現在新的搜尋引擎世界裡。」-Jared
-{{< /box >}}
+Jared 回顧過去的行銷策略,強調搜尋引擎曾經是品牌曝光的唯一舞台。只要能在 Google 排名靠前,就有機會吸引用戶點擊。然而生成式 AI 的崛起,讓這種規則失效。AI 的回覆往往只有一段文字,整合自少數來源,能否被選中才是關鍵。
 
-Jared 提到,這已經不只是傳統行銷的延伸,而是一個新的必爭之地。  
+「讓品牌進入 AI 的知識庫,就像是讓它出現在新的搜尋引擎世界裡,」他說。這也是他最關心的議題:品牌要如何與 AI 建立對話,成為其答案的一部分,而不是被忽略的背景聲音。
 
-他以 **集仕多 (ChoozMo)** 為例:過去我們會思考怎麼在 Google 搜尋排名靠前,但現在更重要的是,**如何讓 AI 模型在回答時,能夠自然地提及並引用品牌**。  
-
-這意味著,中小企業不能再只依靠傳統廣告,而是要學會和 AI 的知識收錄機制 對話,才能真正被未來的消費者看見;做法其實很簡單:把每個主題改成一問一答,一開始先用一句話重點講清楚;接著列出 2~3 個關鍵重點,並附上來源或數字。整篇用清楚的標題與小標分段,並連到站內與外部可信資料。頁面放上簡短摘要與關鍵字,幫助系統與 AI 更快理解內容。記得固定更新、標上日期,讓讀者放心也提高被採信的機會。最後,整理成容易複製的重點卡或示範段落(附來源與授權說明),讓 AI 在回答相關問題時,能自然引用你並帶出品牌連結。
-
-### 為什麼「被 AI 收錄」等於新一代曝光?
-
-- **使用情境轉移**:使用者越來越習慣直接問 AI,而不是逐頁比對搜尋結果。  
-- **答案型分發**:AI 回覆會彙整重點並「引用可信來源」。能被引用,才有機會被看見。  
-- **內容結構化**:AI 需要清晰的知識節點與上下文連結,勝過單篇長文。
-
-> 重點:**符合 AI 可解析、可引用的內容結構**,是品牌必備能力。
-
-
-## 數據分析的重要性  
-
-{{< figure src="image_2.jpg" alt="ChoozMo 系統圖片" class="float-left" >}}
-
-ChoozMo 提供各種數據分析工具,能精準判斷 **「哪些主題最適合被 GPT 收錄」**,並幫助品牌決定該如何設計介紹內容,讓資訊更容易被 AI 辨識與學習。
-
-這些工具不只是把資料收集起來而已,而是會進一步分析市場趨勢、關鍵字動態與競爭對手的內容策略,協助企業找出最值得投入的切入點。對中小企業來說,這相當於擁有一個「AI 導航儀」,能避免花時間寫沒人關心的內容,轉而聚焦在真正能被搜尋、被引用的議題上。
-
-同時,ChoozMo 的系統也會提供結構化的寫作建議,像是段落長度、標題層級、數據引用方式等,讓內容不僅好讀,更容易進入 AI 模型的知識庫。換句話說,它幫助品牌把知識「翻譯」成 AI 能快速理解的格式,進一步提高被引用與擴散的機會。
-
-Jared 補充說:  
-> 「數據能讓我們知道市場正在討論什麼,  
->  同時也能判斷哪些內容缺口值得填補。  
->  把品牌放進這些缺口,就像是把旗幟插在一個新的領地上。」
-
-**Q:你們怎麼決定要寫什麼?**  
-**Jared:** 我們先看大家「真的在問什麼」。工具會把論壇、社群、客服紀錄、搜尋建議等問題彙整成一份清單,標出熱度與價值。接著挑出品牌最能回答、而市場又缺少好答案的題目,這些就是第一波要做的內容。
-
-**Q:內容要怎麼寫,AI 比較讀得懂?**  
-**Jared:** 一題一頁,開頭先用一句話講重點,下面放 2~3 個關鍵說明與數字,再加一個簡單的示範或表格。標題、小標清楚,彼此有連結;有參考來源就附上,方便被引用。這樣做,AI 會更容易抓到重點,人也看得快。
-
-**Q:怎麼判斷成效?**  
-**Jared:** 我們看三件事:  
-1) **有沒有被提到**——測問相關問題,AI 是否自然提到品牌;  
-2) **有沒有被引用**——AI 回答裡是否引用你的片段或數字;  
-3) **有沒有帶來行動**——從這些頁面進來的人,有沒有留下詢問、訂閱或試用。  
-如果沒有,我們會回頭調整題目、結構或示範。
-
-**Q:可以舉個實際例子嗎?**  
-**Jared:** 例如大家常問「某功能到底適不適合我的店?」我們就做一頁:「先看三件事」的快速檢查表,下面放兩個真實情境與數據範例,最後附上延伸閱讀。這種頁面很容易被引用,因為它直接回答了使用者的疑問。
-
-**ChoozMo 的分析報告會提供:**  
-- **主題熱度**:這題目前討論多不多、值得不值得做。  
-- **常見問句**:同一主題下,使用者最常怎麼問。  
-- **內容缺口**:別人沒回答好的點,你可以補。  
-- **參考來源建議**:可引用的研究或數字,寫文時直接用。
-
-> 「不要追求一次寫百科全書。先把 10 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寫好、寫清楚,通常就會看到變化。」-Jared
-
-
-## 被 AI 收錄,等於進入新時代  
-
-在 AI 的知識體系裡被記住,不僅僅是 SEO 的下一步,更是一種「品牌新生態定位」。這對中小企業尤其重要,因為他們可以藉由 **正確的主題策略**,快速與大型品牌站上同一個起跑點。  
+---
 
-{{< figure src="image_3.jpg" alt="被 ChatGPT 收錄的 Google 搜尋結果" class="float-left" >}}
+### 結構化內容的必要
 
-被 AI 收錄,其實就是在新的資訊地圖上「佔一個座標」。當使用者問到你的領域,AI 是否會把你當成一個可靠的答案、案例或參考來源。Jared 說,傳統做法是拚關鍵字與廣告曝光;現在更有效的方法,是讓內容本身能被機器與人同時理解:**清楚提問、直接回答、附上可信依據**,並且持續更新
+要讓 AI 能「看見」並引用,Jared 認為內容必須更清楚、更有邏輯。他觀察到,AI 偏好問答式的架構與具體的數據支撐。如果一篇文章能先用一句話點出結論,再輔以案例與可信來源,就更容易被系統辨識。
 
-他把「被看見」拆成三種方式:**被引用、被推薦、被當成例子**。  
-- **被引用**:你提供的說法或數字,被直接帶入 AI 的回覆。  
-- **被推薦**:AI 把你列為可延伸閱讀的來源。  
-- **被當成例子**:你的做法成為示範情境,被拿來說明概念。  
+他舉例說明,與其撰寫一篇籠統的餐飲行銷指南,不如直接回應業者常見的具體問題,例如「新開的外送餐廳要如何在三十天內獲得第一批回頭客」。這樣的內容不僅讓讀者快速找到答案,也更有機會被 AI 引用作為範例。
 
-要做到這三點,Jared 建議先建立一小套「一頁一答」的知識庫,每頁聚焦一個問題,用一句話先講重點,再補上 2~3 個關鍵說明與真實案例。標題與小標要清楚直白,像是會被直接問出口的句子;內容裡要固定出現**一致的品牌名稱與簡短定位**(例如「Choozmo-專做 XXX 的數據工具」),讓系統更快把品牌與主題連結起來
+ChoozMo 在這方面扮演了輔助角色。Jared 解釋,他們的系統會蒐集來自論壇、社群平台與客服紀錄的真實問題,並分析哪些議題討論熱度最高,哪些領域仍缺乏足夠的好答案。這些資訊能幫助品牌挑選切入點,避免投入在無關緊要的內容上。
 
-對小型品牌來說,**窄題深挖**尤其關鍵。越是具體、越貼近使用情境的主題,越容易脫穎而出──例如「外送新店如何在 30 天內拿到第一批回頭客」這種題目,就比「餐飲行銷指南」更容易被採用。Jared 也強調要把**第一手素材**做成可引用的段落:訪談片段、實驗結果、操作步驟、前後對比數據,這些都是 AI 衷愛的內容格式。
+{{< figure src="image_2.jpg" alt="ChoozMo 系統介面" >}}
 
-> 「先把你最擅長、最常被問到的 10 個問題寫好。讓人一看就懂、讓機器一掃就抓到重點,你就已經贏在起跑點。」-Jared
+「數據能告訴我們市場正在談什麼,也能顯示哪些問題沒有被好好解決,」他說。「如果能在這些缺口裡放上品牌,等於是在新的資訊地圖上插下一面旗幟。」
 
-最後,不要忘記用簡單的方式**量測與調整**:固定每週用常見問句測試 AI 的回答,有沒有提到你;觀察從這些答案頁進來的流量與詢問;沒被提到時,回頭檢視題目是否夠明確、內容是否有可引用的段落。當你持續補齊這些「知識座標」,就會在新時代的資訊地圖上,為品牌畫出一條清楚的路徑。
+---
 
+### 衡量成效的新方法
 
-## 結語  
+{{< figure src="image_3.jpg" alt="ChoozMo 系統介面" class="float-right" >}}
 
-AI 正在重塑行銷規則。而 Jared 與 ChoozMo 提供的策略,正是幫助品牌 **在 AI 世界裡被看見的關鍵**。  
+在傳統行銷時代,流量與點擊率是衡量成效的主要指標。但 Jared 強調,AI 時代的評估方式已經不同。他更看重三個層面:品牌是否自然出現在 AI 的回答裡,是否被引用為資料來源,最終是否能帶來真實的行動,例如用戶留下詢問或進一步嘗試產品。
 
-過去的數位行銷著重於 **搜尋引擎最佳化(SEO)**、**廣告投放** 與 **社群經營**;然而在生成式 AI 的時代,品牌要思考的不只是「怎麼被找到」,而是「怎麼被 AI 自然引用」。這意味著內容需要更 **精準聚焦**、更 **結構化**,並能快速回答使用者的核心問題。  
+如果未能達到效果,他認為問題往往出在題目選擇或內容結構上。企業需要持續回頭檢視,調整寫作方式,讓內容更貼近使用者實際的問題。
 
-ChoozMo 的方法,就像為品牌打造一套 **AI 內容地圖**:  
+---
 
-- **找對入口**:透過數據分析,判斷市場熱點與缺口。  
-- **寫對內容**:用簡明扼要的架構,讓 AI 容易吸收與引用。  
-- **驗證成果**:追蹤 AI 是否提及品牌、引用內容,以及是否轉換成實際行動。  
+### 中小企業的機會
 
-這種策略,讓中小企業不需要與大品牌拼廣告預算,而能憑藉 **正確的內容設計** 在 AI 的新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。  
+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,生成式 AI 的出現並不完全是壓力。Jared 認為,反而開啟了一扇新的機會之門。大企業雖然能投入龐大預算,但在聚焦小而具體的題目時,往往動作不如小型團隊靈活。
 
+「小型品牌不必試圖寫出百科全書,」他說。「選擇十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,針對它們給出清楚答案,就能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庫。」
 
-{{< figure src="image_4.jpg" alt="ChoozMo|Jared Liang" >}}
+他補充,這些內容最好來自第一手素材,例如真實案例、操作步驟或實驗數據。這些比起華麗的行銷口號更能建立信任,也更容易被 AI 採納。
 
-專訪最後,Jared 強調:  
-> 「未來的行銷工作,不再是單純對人說話,而是要同時對 AI 說話。」  
+---
 
-換句話說,好的內容不只要打動讀者,還要能被系統快速讀懂、記住、引用。與其追求一次寫到百科全書,不如建立一個能持續長大的「小型知識庫」:每次解決一個真問題,留下清楚的答案、可驗證的數字、與簡短的示範。這些就像是座標,讓 AI 在回答時能找到你、提到你。
+### 與 AI 對話的未來
 
-**現在就能做的三件事:**  
-1. 列出你的受眾最常問的 **10 個問題**,每題寫成一頁、先給一句重點。  
-2. 在答案裡放 **2~3 個關鍵說明與數字**,並附上來源連結。  
-3. 每週檢查一次:AI 回答相關問題時,**是否提到你、是否引用你的段落**;若沒有,就回頭調整題目與內容結構。
+在談到未來的行銷趨勢時,Jared 顯得語氣堅定。他認為,行銷人員需要徹底轉換思維,不再只專注於「對人說話」,而是要同時「對 AI 說話」。
 
-**衡量成效,看三個指標:**  
-- **被提及**:AI 回覆裡自然提到品牌或產品。  
-- **被引用**:你的關鍵段落、數字、範例被帶入回答。  
-- **帶來行動**:從這些答案頁進來的使用者,有沒有留下詢問、訂閱或試用。
+{{< figure src="image_4.jpg" alt="ChoozMo|Jared Liang" class="float-left"  >}}
 
-**常見的陷阱要避免:**  
-- 題目太大、內容太空;  
-- 沒有明確結論與數據;  
-- 很久沒更新、沒有標示時間。  
+「好的內容不只是要吸引讀者,還要能被系統快速讀懂、記住並引用,」他說。對他而言,這代表企業需要把內容轉化為一系列清楚的知識座標,讓 AI 在回覆問題時能找到並引用品牌。
 
-把內容做小、做深、做持續,中小企業同樣能在新一代的資訊地圖上佔有一席之地。Jared 說,最重要的是開始行動:**從第一個問題開始,讓每一篇內容都成為能被引用的答案。**
+隨著 AI 逐漸成為資訊入口,品牌的存在感將越來越依賴這些座標能否被建立與維護。對中小企業而言,這是一場需要耐心卻也可能改變命運的長期戰役。
 
----
+在專訪的最後,Jared 提醒,最重要的並不是一次寫出所有答案,而是開始建立一個能持續成長的小型知識庫。每解決一個真實問題、留下可被引用的答案,就像在新時代的資訊地圖上畫下清楚的標記。當使用者向 AI 提問時,品牌是否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,將決定它能否在未來的行銷戰場上被真正看見。

+ 7 - 5
static/css/style.css

@@ -553,14 +553,14 @@ body {
 .feature-article .float-right {
   float: right;
   max-width: 40%;
-  margin: 0 0 1rem 1.5rem;
+  margin: 0 0 1rem 1rem;
   border-radius: 12px;
   box-shadow: 0 4px 12px rgba(0, 0, 0, 0.1);
 }
 .feature-article .float-left {
   float: left;
   max-width: 60%;
-  margin: 1.5rem 1.5rem 0 0;
+  margin: 1rem 1rem 1rem 0;
   border-radius: 12px;
   box-shadow: 0 4px 12px rgba(0, 0, 0, 0.1);
 }
@@ -600,6 +600,7 @@ body {
 .feature-article h3,
 .feature-article h4 {
   margin: 3rem 0 1rem;
+  color: var(--sub-color);
 }
 .feature-article hr {
   margin: 3rem 0;
@@ -610,9 +611,8 @@ body {
   font-size: 1.05rem;
   color: #222;
 }
-.feature-article em {
+.feature-article .lead {
   display: inline-block;
-  margin: 2.5rem 0 2rem;
   padding: 0.5rem 1.5rem;
   background-color: #f8f8f8;
   border-left: 5px solid var(--sub-color);
@@ -629,6 +629,7 @@ body {
   font-weight: 700;
 }
 .feature-article .toc {
+  margin: 3rem 0;
   background: #f9f9f9;
   padding: 1rem 1.5rem;
   border-left: 4px solid var(--sub-color);
@@ -644,7 +645,8 @@ body {
   padding-left: 0;
 }
 .feature-article .toc ul li {
-  margin: 0.25rem 0;
+  margin: 0.15rem 0;
+  font-size: 1rem;
 }
 .feature-article .toc ul li a {
   text-decoration: none;

Filskillnaden har hållts tillbaka eftersom den är för stor
+ 0 - 0
static/css/style.css.map


+ 7 - 5
static/css/style.scss

@@ -714,7 +714,7 @@ body {
   .float-right {
     float: right;
     max-width: 40%;
-    margin: 0 0 1rem 1.5rem;
+    margin: 0 0 1rem 1rem;
     border-radius: 12px;
     box-shadow: 0 4px 12px rgba(0, 0, 0, 0.1);
   }
@@ -723,7 +723,7 @@ body {
   .float-left {
     float: left;
     max-width: 60%;
-    margin: 1.5rem 1.5rem 0 0;
+    margin: 1rem 1rem 1rem 0;
     border-radius: 12px;
     box-shadow: 0 4px 12px rgba(0, 0, 0, 0.1);
   }
@@ -789,6 +789,7 @@ body {
   h3,
   h4 {
     margin: 3rem 0 1rem;
+    color: var(--sub-color)
   }
 
   hr {
@@ -804,9 +805,8 @@ body {
     }
   }
 
-  em {
+  .lead {
     display: inline-block;
-    margin: 2.5rem 0 2rem;
     padding: .5rem 1.5rem;
     background-color: #f8f8f8;
     border-left: 5px solid var(--sub-color);
@@ -827,6 +827,7 @@ body {
   }
 
   .toc {
+    margin: 3rem 0;
     background: #f9f9f9;
     padding: 1rem 1.5rem;
     border-left: 4px solid var(--sub-color);
@@ -843,7 +844,8 @@ body {
       padding-left: 0;
 
       li {
-        margin: 0.25rem 0;
+        margin: 0.15rem 0;
+        font-size: 1rem;
 
         a {
           text-decoration: none;

+ 2 - 2
themes/hugo-bootstrap-5/layouts/features/single.html

@@ -10,7 +10,7 @@
 
       <!-- TOC  -->
       {{ if .TableOfContents }}
-      <nav class="toc mb-4">
+      <nav class="toc">
         <p class="toc-title">目錄</p>
         {{ .TableOfContents }}
       </nav>
@@ -21,7 +21,7 @@
       </div>
     </div>
 
-    <a href="javascript:;" onclick="historyBack()" class="back-link mb-5">
+    <a href="javascript:;" onclick="historyBack()" class="back-link my-5">
       <svg xmlns="http://www.w3.org/2000/svg" width="16" height="16" fill="currentColor" class="bi bi-chevron-left mb-1"
         viewBox="0 0 16 16">
         <path fill-rule="evenodd"

Vissa filer visades inte eftersom för många filer har ändra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