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petency-oriented-education.md 12 KB


title: "素養導向教育完全指南 | AI時代學習策略" tags: ["實驗教育","5IN","素養導向教育"] categories: ["AI"] image: "/news/Gemini_Generated_Image_wv84sawv84sawv84.png" url: "/news/competency-oriented-education" date: 2025-11-14 16:07:57+0800 description: "素養導向教育完全指南 | AI時代學習策略" draft: false display: true

type: "post"

素養導向教育完全指南 | AI時代學習策略

素養導向教育的重要性與教育趨勢的巨變

在知識爆炸、科技日新月異的 21 世紀,傳統的教育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。過去,我們習慣以「知識量」作為衡量學習成效的標準,教科書裡的公式、歷史事件的年代,似乎成了人生的全部準備。然而,當 Google 成為人人唾手可得的知識庫,當人工智慧(AI)能夠在數秒內完成複雜的資訊處理時,教育的價值與方向便必須重新被定義。

台灣自 2019 年實施的 108 課綱,正是這場教育變革的關鍵里程碑。它鮮明地主張以素養導向教育取代過去的「知識灌輸」,強調學生必須「學會學習」、「學以致用」。這不僅僅是一次課本內容的調整,更是一種教育改革的思維轉型,它指向了未來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:解決問題的能力、跨域整合的思維,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。

特別對於 5IN 實驗教育機構而言,教育的使命絕非僅為「升學」或「頂尖大學」,而是要幫助年輕一代掌握能夠實現個人、職業和社會目標所需的思維習慣、處事(工作)流程的應用能力、計算思維,以及對於專業媒體工具的基本認識和熟悉。知識是提供運用思維與工作流程的背景與情境,但絕非教育的最終目標。 知識是提供運用思維與工作流程的背景與情境,但絕非教育的最終目標。

本文將從宏觀角度深入解析素養導向教育的核心理念、實踐方式,以及它在 AI 時代的重要性,為關心下一代教育的家長、教師和學生提供一份全面的指南。

素養導向教育的定義、核心理念與關鍵差異

什麼是素養導向教育?從知識到實踐的能力

素養導向教育(Competency-Oriented Education)的核心,是讓學生具備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、適應生活所需的知識、技能和態度。它不再單純要求學生「知道」某個知識點,而是要求學生能夠「運用」這個知識點。

教育部將「素養」定義為:「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,所應具備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。」這三者缺一不可:

  • 知識(Knowledge): 專業的學科內容與概念。
  • 能力(Skill): 運用知識、解決問題的技巧(如批判性思考、溝通協調)。
  • 態度(Attitude): 學習的意願、價值觀、以及面對挑戰的積極心態。

簡而言之,素養就是一種「帶得走的能力」,是面對瞬息萬變世界的生活本錢。

素養導向 vs. 知識導向:教育思維的關鍵轉變

比較項目 知識導向教育(傳統) 素養導向教育(現代)
教學目的 傳遞學科知識與內容 全人成長,培養面對真實情境的能力
核心關注 學生「知道」多少(What) 學生「能做」什麼(How),強調應用能力
學習情境 抽象、單一學科的紙筆測驗 複雜、真實生活或社會情境
教師角色 知識的傳授者 學習的引導者、情境的設計者、學生成長的協作者
評量方式 標準化、記憶性的選擇題/填充題 實作、檔案、口頭發表、多面向指標評量
課程設計 分科、單一面向 跨域學習、整合性主題,保有外部彈性

傳統的知識導向教育是「教什麼,考什麼」;而素養導向教育則是「生活需要什麼,就教什麼」。這場轉變徹底改變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,更要求教師成為情境設計的專家。

108 課綱的核心素養與 5IN 的全人成長實踐

核心素養:A/B/C 三面向的體現

108 課綱將「核心素養」分為三大面向,共九大項目,這些都是 5IN 實踐「全人成長」的重要指標:

  • 自主行動 (A):
    • A1 探究實作與解決問題:具備主動探索、批判思考的能力。
    •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:能分析複雜系統、找出問題核心。
    •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:具備自我管理、適應變化的能力。
  • 溝通互動 (B):
    •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:善用各種符號(文字、圖像、數學式)表達想法。
    •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:能有效使用數位工具、熟悉專業媒體工具。
    •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:具備欣賞與表達情感的能力。
  • 社會參與 (C):
    •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:尊重多元文化、具備社會責任感。
    •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:能與他人有效合作、建立良好關係。
    •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:理解並尊重不同文化差異。

在 5IN,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透過持續的跨域學習與探究實作進行。學科知識在此扮演了「學習支架」的角色,為學生運用思維與工作流程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情境。

5IN 教學現場的特色實例:將生活化為教育情境

素養導向教育的精髓在於情境化學習。5IN 的教育哲學體現了對此理念的極致實踐:

  • 隨時隨地的學習與成長:
    • 5IN 強調成長和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。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做「他們正在做的事」,從用餐、早晨瑜伽到公開演講,將日常活動都視為成長機會。
    • 這種參與性不僅建立了師生之間無可比擬的融洽關係,更讓導師能即時識別並利用任何可以機會教育的時機,進行多面向(個人、社會、行為、溝通、身份認同等)的討論。
  • 導師駐班制度與全人觀察:
    • 5IN 的導師將駐守在所領導學習單位的教室內作為他們的「辦公室」。這使導師能夠從旁觀察每位學生的行為和獨特之處,為提供個人化成長輔導創造更多機會。
    • 教師與學習小組共同度過三年的時光(國中/高中各三年),提供學生在學業、社交和心理上最穩定、最全面的支持。
  • 即時、具體、策略性的回饋:
    • 有別於傳統的事後評分,5IN 教職員的核心職責是針對學生產出的作品和行為表現,給予即時、具體、直接和策略性的回饋
      • 負面回饋: 當情況不涉及惡意時,應更多關注於問題的解決,而不是判斷是非對錯,讓學生明白犯錯可接受,但承擔責任並糾正錯誤是必要的過程。
      • 正面表揚: 當學生在任何領域做出對班級或環境帶來正面價值的表現時,也要把握機會表揚,特別是社交行為、道德觀反思和同理心的回饋,對學生成長極為寶貴。
  • 多元指標的持續性評量:
    • 5IN 的評量涵蓋了團隊合作、公民素養、體育、溝通能力、藝術表現及禮儀等多項指標,與學業發展同等重要。
    • 教職員會透過 5IN 的管理應用程式記錄學生的表現和行為。教學中也應盡可能地持續對學生進行評量,且每堂課都必須與學生進行即時且積極的互動,避免單向的講座式內容傳遞。

未來教育趨勢與 AI 時代的素養導向教育

AI 時代:知識的邊際效應遞減,素養價值凸顯

隨著 AI 技術(如生成式 AI)的普及,人類處理基礎資訊、執行標準化任務的價值正在降低。未來的人才競爭力將聚焦於AI 無法取代的能力,這與 素養導向教育 的目標不謀而合:

  • 情感理解與同理心: 處理複雜人際關係、提供服務。
  • 創新與創造力: 提出非線性、跳脫框架的新點子。
  • 批判性提問與界定問題: 比起找出答案,提出對的問題更為重要。

5IN 的教育體系,正是透過強調計算思維、處事流程應用能力,並將團隊合作、公民素養、禮儀等列為同等重要的評量指標,來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全面素養的未來人才。

教師的教學相長與課程的動態調整

成功的素養導向教育需要彈性的課程設計和不斷精進的教師團隊。

  • 5IN 的教職員亦必須學習或熟悉新的技能、技術或教學方法,與學生教學相長,不斷精進自我。
  • 同時,5IN 在設計每學期課程時會保持彈性,考量來自業界和非營利單位夥伴的需求,並根據學生的實際進度與合作夥伴的配合情況作出反應和調整。這種課程設計上的靈活性,確保了學生所學的素養是與真實社會需求同步且相關的。

常見問題 (FAQ)

Q1:素養導向教育就是讓學生不用背書嗎?

A: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。素養導向教育並不是不要知識,而是強調知識的有效運用。在 5IN,學科知識是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和情境,使其可以去運用和訓練思維及工作流程。基礎知識仍是理解與應用的基礎,只是教育更注重將知識轉化為「能力」的過程。

Q2:5IN 如何評量學生的成長?只看學業成績嗎?

A: 絕對不是。5IN 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,評估範圍涵蓋多項指標,包括但不限於團隊合作、公民素養、體育、溝通能力、藝術表現及禮儀。教職員重視並強調這些面向與學業發展同等重要。評量是持續且多元的,並有系統地記錄在管理應用程式中。

Q3:5IN 如何與家長溝通孩子的素養發展情況?

A: 與家長的定期溝通和晤談是 5IN 教職成員職責的重要部分。

  • 每學期會舉行至多三次的週末或夜間親師生活動。
  • 且至少安排一次與每位學生家長的課後晤談,並對會議內容進行記錄。 這種深度且定期的交流,確保了家庭與學校在素養導向教育上保持一致的目標。

結論:素養導向教育,迎向光明的教育未來

素養導向教育是全球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,也是台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。它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,更是為了讓他們在離開校園後,能夠自信、有效地應對真實世界的複雜挑戰。

5IN 實驗教育機構正以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,將 108 課綱的核心素養,透過:

  • 跨域學習
  • 探究實作
  • 駐班導師制度
  • 高度情境化的教學方法

實現了素養導向教育的深度實踐。我們將教育的焦點從「傳授知識」轉移到「培養能力」,並將思維習慣、處事流程、計算思維視為未來人才的必備素養。

在 AI 時代的浪潮下,具備系統思考、創新應變和全人發展的素養導向教育,將是下一代最寶貴的資產。我們期待與所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起,支持並實踐這樣的教育理念,為孩子開創一個更具韌性與希望的未來。